钢琴女王阿格里奇
钢琴女王阿格里奇在近代世界乐坛上,女钢琴家可谓凤毛麟角,阿根廷美女阿格里奇则以其气势磅礴的演奏和桀骜不驯的个性气质,成为国际乐坛一道迷人的风景。
1941年出生的阿格里奇,是少数属于天才型的钢琴演奏家之一。3岁学琴,5岁登台,8岁时演奏的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曾轰动阿根廷。据说当时的阿根廷总统为了让这位神童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将她的父亲派驻维也纳,以便她得以跟随钢琴家古尔达继续深造。
1957年,16岁的阿格里奇开始崭露头角,在1个月内以技压群雄之势连夺意大利布索尼和瑞士日内瓦两个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一鸣惊人的她立即成为世界瞩目的钢琴新星,各种演出邀请纷至沓来。然而星空体育app下载,她很快便厌倦了到处奔波的演出生活。18岁那年,她和华裔音乐家陈亮声一见钟情,闪婚后生下一个女儿,她也凭此借口不再练琴。可惜婚姻只维持了两年。1965年,在著名钢琴家阿什肯纳奇夫妇的劝说下,原本打算改行的阿格里奇重新燃起对钢琴的热情,在三年没练琴的情况下摘取当年国际肖邦钢琴比赛桂冠。此次夺冠,成为阿格里奇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24岁的她已位居世界一流钢琴家的行列。
阿格里奇的演奏风格浪漫而豪放,铿锵有力又细腻柔美。她对音乐的把握,更多是靠天分和直觉。她的金字招牌是“快”读谱快、视奏快、拿下一首作品的周期快,更绝的是弹奏速度快。弹李斯特的奏鸣曲,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了一秒钟即可弹完。
阿格里奇涉猎作品广泛,曲目包括李斯特、肖邦、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著名钢琴作品。她和著名指挥家阿巴多合作的几首浪漫乐派钢琴协奏曲作品,成为德国DG唱片公司的镇库之宝和乐迷们竞相收藏的对象。在她演奏的所有作品中,她的“拉三”(即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较为著名。1982年底,她在柏林现场演出“拉三”,透过电视及电台的转播,使得人们对阿格里奇着迷不已。
说起“拉三”,我们在上期介绍的拉赫玛尼诺夫(即《穿越七十年的纪念》一文)略有介绍。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
阿格里奇演奏的“拉三”,成了大多数听者心中不可逾越的巅峰。她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同代人中几乎无人能及。笔者曾无数次聆听她的“拉三”:那种音乐气势可谓是排山倒海,特别是第三乐章,那狂魔般的速度前无古人。她对这首乐曲的理解也是相当卓越,细腻但不滥情,理性深度中富含熠熠光辉,尾声的张力更是不用置疑
阿格里奇的性格,任性、固执、狂放、善变。生活里的她永远不修边幅,衣着随意,甚至蓬头乱发。她有一个闻名全球的癖好,即每次上台演出前一定要用镊子拔掉前额上几根多余的头发。有一次,就因为镊子找不到,一赌气便取消了音乐会。
阿格里奇随意取消演出的做法那可是出了名的。理由简单得令人哭笑不得,有时是因为怯场,有时就是想要看一下取消演出的后果,有时是因为找不到灵感。这令她的邀请方颇为头疼。不过,阿格里奇之所以随意取消演出,是因为她从来不签合同。能否演出,完全依当下的心情而定。若无心情,演出公司开出多大的价码也不管用;有了心情,节目单上没有的曲目都有可能演奏。
那次,阿格里奇推辞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跟随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访问北京。下了飞机,她以练琴为理由,先是缺席新闻发布会,继而又突然取消原定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举行的讲学活动,完全不顾济济一堂的音乐学院的师生和记者。后来,她在演出时演奏完规定的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后,任凭听众怎样狂热地要求返场,但她只谢幕不加演。
不过,善变的她有时也会给人惊喜。同样是那次来京演出,她原本只打算参加一场,不料另一场演出开场前,她临时宣布也要参加。这让现场的听众欢呼不已。
无论阿格里奇是多么的任性,却并不妨碍人们对她的热爱,也丝毫不影响她作为20世纪十大钢琴家之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