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星空体育 > 音乐知识 > 乐理资讯

潜江:文化惠民有“温度”幸福生活添“热度”

2024-09-26 16:09:53

  潜江:文化惠民有“温度”幸福生活添“热度”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完善基础设施到开展多彩文化惠民活动,从建设农家书屋到活态传承非遗文化……近年来,我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面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释放文化潜能,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红利”,切实从文化惠民成果中收获获得感、幸福感。

  “舞龙时要注意动作神态,舞起来要有气势,动作要有力,表现出龙的生气和威武……”9月20日,在浩口三小训练场上,少年舞龙者们气势十足,跟着传习教师学习舞龙技艺,场面十分热闹。

  在训练场后方的一栋教学楼内,麦秆画、剪纸、打莲湘等“非遗课堂”也在同步进行。潜江麦秆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洋芳告诉记者:“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对麦秆画艺术的兴趣,让这门艺术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光彩。”为此,她常常奔走于全市各个学校,传授麦秆画知识。

  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我市各学校因教学特点、学生接受程度以及非遗项目的差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有的开设固定课程星空体育,有的则是加强日常训练,学生们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种下了非遗的种子,非遗传承的群体不断扩大,非遗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近日,在曹禺戏楼内,演员们正紧张排练荆州花鼓戏,为即将开幕的第五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做准备。“曹禺文化周期间,演员们将进社区进行惠民展演。”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副院长丁明安介绍,在潜江,爱看戏的不仅仅是中老年人,许多年轻人也爱看戏、唱戏。

  今年,该剧院已在全市13个演出点送戏演出73场,累计观看演出人数近6万人次,不仅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了花鼓戏的独特魅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积极贡献。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充盈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让其从历史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活起来”,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当中。截至今年,我市拥有5项国家级、22项省级非遗项目,还有159项市级保护名录先后入库,并先后建成13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1个非遗旅游研学基地、25个非遗项目传习所。皮影戏、麦秆画、面塑、竹编等40余种非遗工艺品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走出展厅展馆、走进商超货柜,迈出了产业化发展的坚实步伐。

  近日,市群艺馆一楼教室里正在排演模特秀《梦回大唐》。在其他教室,2024年下半年(第十二期)公益课堂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国画班的孩子们勾画着富有童真童趣的画作,书法班的孩子们端坐着提笔练字,钢琴班的学员们认真学习乐理知识……

  “我们每年组织10多次公益课堂活动,场场爆满,基本实现了群众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全年不断线,在不断丰富广大居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社区文艺人才。”市群艺馆副馆长董爱媚介绍。

  今年以来,市群艺馆依托各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稳步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并结合不同群体需求和各乡镇特点,开展潜江大舞台、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力量·美丽潜江”广场舞展演等文化活动,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各类新型文化空间也在我市不断涌现,成为公共文化蓬勃发展的崭新气象。

  9月21日,走进位于园林街道城南社区的农家书屋,一排排图书分门别类、整齐摆放,内容涉及科学养殖、人物传记、漫画、史书古诗等,居民们正在认真阅读。

  “放假期间,带孩子来这里看看书,也是很不错的度假方式。”在家门口就能体验阅读乐趣,建工局小区居民张先生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除了提供基本借阅服务外,书屋还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手工、科学课堂等,让文化通过活动的形式传播给居民。”园林街道综合文化站负责人介绍,辖区内现有农家书屋5个,每年每个农家书屋补充书籍2000余册,每周对外开放时间不少于40个小时。

  近年来,我市多地农家书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书籍种类,健全书屋管理制度,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阅读和培训活动,让书香传遍田野的每一个角落。

  文化惠民有“温度”,幸福生活添“热度”。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向基层延伸,潜江的“惠民属性”正不断增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的文化生活,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花开四季”。(潜江日报记者 谭 欣 王宇杰 见习记者 刘思琪)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完善基础设施到开展多彩文化惠民活动,从建设农家书屋到活态传承非遗文化……近年来,我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面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释放文化潜能,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红利”,切实从文化惠民成果中收获获得感、幸福感。

  “舞龙时要注意动作神态,舞起来要有气势,动作要有力,表现出龙的生气和威武……”9月20日,在浩口三小训练场上,少年舞龙者们气势十足,跟着传习教师学习舞龙技艺,场面十分热闹。

  在训练场后方的一栋教学楼内,麦秆画、剪纸、打莲湘等“非遗课堂”也在同步进行。潜江麦秆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洋芳告诉记者:“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对麦秆画艺术的兴趣,让这门艺术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光彩。”为此,她常常奔走于全市各个学校,传授麦秆画知识。

  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我市各学校因教学特点、学生接受程度以及非遗项目的差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有的开设固定课程,有的则是加强日常训练,学生们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种下了非遗的种子,非遗传承的群体不断扩大,非遗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近日,在曹禺戏楼内,演员们正紧张排练荆州花鼓戏,为即将开幕的第五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做准备。“曹禺文化周期间,演员们将进社区进行惠民展演。”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副院长丁明安介绍,在潜江,爱看戏的不仅仅是中老年人,许多年轻人也爱看戏、唱戏。

  今年,该剧院已在全市13个演出点送戏演出73场,累计观看演出人数近6万人次,不仅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了花鼓戏的独特魅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积极贡献。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充盈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让其从历史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活起来”,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当中。截至今年,我市拥有5项国家级、22项省级非遗项目,还有159项市级保护名录先后入库,并先后建成13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1个非遗旅游研学基地、25个非遗项目传习所。皮影戏、麦秆画、面塑、竹编等40余种非遗工艺品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走出展厅展馆、走进商超货柜,迈出了产业化发展的坚实步伐。

  近日,市群艺馆一楼教室里正在排演模特秀《梦回大唐》。在其他教室,2024年下半年(第十二期)公益课堂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国画班的孩子们勾画着富有童真童趣的画作,书法班的孩子们端坐着提笔练字,钢琴班的学员们认真学习乐理知识……

  “我们每年组织10多次公益课堂活动,场场爆满,基本实现了群众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全年不断线,在不断丰富广大居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社区文艺人才。”市群艺馆副馆长董爱媚介绍。

  今年以来,市群艺馆依托各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稳步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并结合不同群体需求和各乡镇特点,开展潜江大舞台、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力量·美丽潜江”广场舞展演等文化活动,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各类新型文化空间也在我市不断涌现,成为公共文化蓬勃发展的崭新气象。

  9月21日,走进位于园林街道城南社区的农家书屋,一排排图书分门别类、整齐摆放,内容涉及科学养殖、人物传记、漫画、史书古诗等,居民们正在认真阅读。

  “放假期间,带孩子来这里看看书,也是很不错的度假方式。”在家门口就能体验阅读乐趣,建工局小区居民张先生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除了提供基本借阅服务外,书屋还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手工、科学课堂等,让文化通过活动的形式传播给居民。”园林街道综合文化站负责人介绍,辖区内现有农家书屋5个,每年每个农家书屋补充书籍2000余册,每周对外开放时间不少于40个小时。

  近年来,我市多地农家书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书籍种类,健全书屋管理制度,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阅读和培训活动,让书香传遍田野的每一个角落。

  文化惠民有“温度”,幸福生活添“热度”。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向基层延伸,潜江的“惠民属性”正不断增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的文化生活,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花开四季”。(潜江日报记者 谭 欣 王宇杰 见习记者 刘思琪)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